一、非遗剪纸美育的必要性
《美术与手工》课程是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教师的示范性,注重学生的实践以及最终的作品设计。学生通过对纸质类、泥质类等手工项目的学习,掌握基本的方法和制作技巧,从而培养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纵观近几年教育学院学生的手工作品,不难发现大多数作品透露出学生的技法较为单一,基本功不够扎实,过度依赖抄袭网络作品,表现形式缺乏新意。为突破现状,美术组教师们尝试在纸质类实践教学中融入非遗剪纸,创新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程内容,尝试改进实践教学方式。
教师们前期通过暑期实践周以及校级公选课开设非遗剪纸美育课程,学生在课堂中对非遗文化的兴趣浓厚,剪纸技法掌握熟练,积极与老师讨论创作构思,最终展示的作品从题材再到表现形式都有明显突破与创新。作品中包含了民俗题材、传统文化题材、平面类剪纸、立体类纸雕、红色或黑色剪纸等,作品呈现出崭新的面貌。课程的顺利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非遗剪纸融入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的基础。此举措一方面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非遗剪纸的历史和技艺特点,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拓展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的实践形式,丰富实践教学方式。另一方面,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非遗剪纸的独特魅力,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有助于非遗剪纸的传承和发扬。
二、非遗剪纸美育实践教学新路径
在非遗剪纸实践教学过程中,美术课程组教师们总结已有的教学经验,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探索出了一些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
首先,在非遗剪纸的实践教学中,课程组教师们做到了传承传统的技法然后再创新。注重教授学生传统的非遗剪纸技法,更致力于突破常规模式,对表现题材和表现形式进行创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指导学生以“传统文化”“我心中的祖国”“建党103周年”等为题材,结合现代审美和思政文化元素进行主题作品创作。对作品立意和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指引,作品表现形式上建议学生采取平面化或立体式,创作出兼备思想高度和形式新颖的作品。教育学院还定期举办“教育学院儿童艺术教育书画艺术展”“教育学院艺术教育书画课程组阶段性教学成果汇报”等美育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作品的机会。除此之外教育学院还成立了专业的书画社团,推动非遗剪纸美育实践的开展,让更多的学生喜欢和学习这一传统非遗技艺。
其次,在非遗剪纸美育实践教学中,课程组教师们不断充实已有的课程体系,将非遗剪纸融入《美术与手工》课程,优化已有的教学大纲、教案和课件。课程组教师们集体备课磨课,对非遗剪纸技法不熟悉的老师给予培训和技法指导。课程组充分借鉴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融入非遗剪纸和竹编、四川工商学院的美育课程融入非遗扎染、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融入非遗泥塑和羌绣等成功案例,致力于融入非遗剪纸,创新学前教育专业美育新特色,探寻符合我院学生学情的非遗剪纸实践教学新路径。
再者,在当前的实践教学中教师们创新教学模式,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从以往的教师示范学生实践转变为教师示范和学生讨论结合。利用大圆桌让学生围桌坐在一起,面对面共同讨论和制作,碰撞出艺术的火花。且目前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也充分利用学校的现代多媒体设备,通过视频和纪录片向学生展示非遗剪纸艺术的历史与制作技法。后期学院将专门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向学生们现场演示和交流,拓宽学生视野。同时,学院教师和领导也积极与非遗工作室建立合作关系,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通过产教融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
经过这一系列实践教学的新举措,学前教育专业的美育课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作品不拘泥于超轻粘土的单一表现,作品形式多样且具有特色。学生们也积极参加当代杯全国幼儿教师职业技能大赛、吉利学院第二届教师技能大赛、四川省三笔字技能大赛,许多的学生荣获佳绩,这些成果肯定了课程创新的意义和价值。未来,非遗美育的实践教学我们将不拘泥于非遗剪纸,将尝试融入书法、竹编、羌绣等方式,创新现有的手段和表现方式,尝试通过AI技术和数字化作品库等帮助学生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鼓励学生将博物馆的非遗展品进行文创周边设计,拓展学前教育美育实践教学的途径。
综上所述,吉利学院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在美育实践教学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新道路。通过课程创新、举办美育活动、创新教学模式等措施,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还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未来,教育学院将继续深化非遗美育的实践教学,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人才贡献力量。
摄影:陈梦玲
文字:陈梦玲
审核:李妍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