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家“双减”政策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推进,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素养提升和实践能力培养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为响应国家政策,吉利学院教育学院积极推动产教融合,打造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高等教育的质量,也为基础教育阶段的科技教育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推动产教融合,解决教育与产业脱节
在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的政策指导下,吉利学院教育学院与领克汽车工厂深入合作,形成了紧密结合产业的教学模式。通过这一模式,学生不仅能够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还能在企业中进行实际操作,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提升其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有效打破了传统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学院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将高科技产业资源引入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训机会。这种深度合作既解决了高等教育与产业脱节的问题,也为学生的科学实践技能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构建全龄段科技教育生态链,提升儿童科技素养
除了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外,学院还将产教融合的成果延伸至基础教育领域,特别是幼儿园和小学阶段。通过与地方学校的合作,学院将智能汽车科普项目引入基础教育课堂,激发了儿童的科学兴趣,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素养。这种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龄段科技教育生态链,不仅弥补了基础教育在科技实践方面的短板,还为我国未来科技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学院的这一创新举措推动了区域科技教育的发展,为未来的科技人才储备提供了有力保障。
科研创新与产业转化双向促进
通过校企合作,学院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技术研发与行业应用,推动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学院教师与学生的多项科研课题相继申报并立项,推动了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的有效结合。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不仅提升了科研成果的社会应用价值,还为企业提供了最新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学院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进一步推动了技术创新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促进学生就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吉利学院的产教融合模式还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参与各类科技创新实践项目,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提升了其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学院与地方产业的深度合作,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推动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技术创新。
建立长期合作机制,确保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
为了确保产教融合的长期效果,教育学院注重建立系统化、长期化的校企合作机制,并签订横向教育咨询服务协议。通过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学院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的无缝对接,使学生能够在不同学习阶段都参与到实际的行业实践中。这一长期机制的建设为未来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吉利学院教育学院通过“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的成功实践,打破了高等教育与产业脱节的局限,推动了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同时,学院不仅注重大学生的科技素养提升,还通过跨年龄段的科技教育创新,促进了基础教育的科技发展。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探索更多创新模式,推动高等教育与产业的进一步融合,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文:李妍伶 宋剑 田佳佳
图:宋剑